摘自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

        德國教養專家布麗吉特.拜勒博士提出了22個新世紀人類必備的價值觀,並針對父母最常遇到的教養問題,提出正確而實際的方法。她在書中提到了二十二個價值觀,有1.尊重2.謙虛與儉樸3.感恩4.誠實5.友誼6.和睦7.順從8.樂天知命9.公平10.助人11.禮貌12.愛人13.同情心14.秩序15.為他人著想16.獨立自主17.自信18.包容19.環保意識20.負責21.信任22.道德勇氣。倘若孩子有了這二十二個價值觀,猶如吃了二十二種心靈維他命,將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希望,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。

        孩子的品格及價值觀的養成,年幼時深受父母的影響,因此父母的身教乃重於言教,俗話說:「種什麼因,得什麼果。」,我們希望教養出有正確價值觀的孩子,在平時的言行中,一定要有良好的示範。例如:對待家中的長輩態度要尊敬,並要時常關心他們,孩子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自然懂得孝順關心長輩。希望得到孩子的信任,就要尊重孩子的隱私,不隨意拆閱其私人信件及搜查其物品。希望他「獨立自主」,就要適時「放手」,只要在一旁「提醒」,不要一直「代勞」,才不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。

        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比留下大筆的財富給下一代更重要,就算有萬貫家財若不懂得理財,終有用完的一天。若要孩子日後的生活過得精采又有意義,就有賴於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,並身體力行。 


不要做萬能父母─培養孩子的責任感

摘自千代文教基金會  http://www.mcef.url.tw/

責任和獨立有很大的關係,一個能夠獨立思考、判斷、分析的人,通常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。但因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,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失去許多練習的機會,自然長大後就顯得有權無責,沒什麼責任感了。


   每天早晨,很多家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:要趕上學、上班,但孩子的動作又慢,又掉東掉西,做父母的像是打仗般的,又催又趕,還要幫忙孩子穿衣穿鞋,收拾書包,一大清早,似乎就已精疲力盡了。

   的確,孩子拖拖拉拉,吃飯、做功課、穿衣服等,每件事都延誤了時間,很容易造成對父母的壓力與折磨,所以要避開這樣的問題,可以多為孩子拿捏時間,特別是睡覺和起床的時間,如果這兩方的時間控制得好,那麼,其他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。

   尤其是家有學齡子女的家長,大可以嘗試為孩子列個時間表,告訴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完成工作,如果超過時間沒有作完,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。

   事實上,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放心大膽的一拖再拖,往往是因為平日父母總是擔負了孩子大部分行為的後果和責任,例如上學遲到,父母的情緒,甚至遠比孩子還焦慮;功課沒做完時,又怕孩子挨打挨罵,於是父母就動手幫忙。

   這樣發展下去,孩子容易養成一個錯誤的觀念:我做不好沒關係,丟給爸媽去做就好了。而父母親雖然很努力地為孩子做這做那,但往往愈做挫折感愈深。

  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有責任感,就必須訂定一些固定的原則,告訴孩子如果沒有達到什麼樣的目標,就必須自己承擔什麼樣的後果,讓孩子慢慢學著負責任。

   目前,有些年齡層較大的孩子,如高中、大學生,似乎責任感明顯不夠,這和父母親在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式,有很大的關聯。 

人為什麼要學習負責任

 責任和獨立有很大的關係,一個能夠獨立思考、判斷、分析的人,通常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。但因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,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失去練習的機會,自然長大後就顯得沒什麼責任感了。

  談到「責任」,似乎是很嚴肅的題目,因為其牽涉了人生價值觀,其實,責任感就在我們生活中實現。從小,我們只要求孩子把功課做好,家裡的事不用孩子操心,等孩子長大了,自然不會以家庭為念,不懂得關心父母的需要,使父母備感失、無奈。

  換句話說,很多「萬能父母」,「幫孩子」的出發點,都是心疼孩子:上學要遲到了,趕緊幫他拿書包,功課沒寫完,快快幫孩子趕完功課…..諸如此類狀況,的確會孩子的獨立與責任,造成負面的影響。

  那麼,如何在心疼孩子與建立責任感之間取得平衡呢?我們舉一個在家庭中最常見的例子。(速度的快與慢的拉鋸戰)

  第一,要注意觀察。每個孩子不一樣,有的動作快,有的拖拖拉拉,偏偏有時兩種孩子,生長在同一個家庭。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速度一致,那麼或許相得益彰,非常快樂,但如果有的快,有的慢,那可就頭疼了。因此父母最好先觀察孩子的特性,再彼此調整,加快或放慢。

  其次、要有緩衝的時間。對於動作拖泥帶水的孩子,要早點提醒他該完成的事。例如七點出門,六點四十就可以要孩子開始準備。如果有些孩子喜歡在出門前完成某些事,例如把玩具放好,可以多留些時間給他,讓孩子多練習幾次,就能夠學著控制時間,不會永遠都有爸媽在後面像「趕鴨子」一般,天天進行拉鋸戰,如此,大家也都會經鬆許多。

    此外,有些小技巧也可以使用,例如,不要讓孩子穿綁鞋帶的鞋,如此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穿鞋的動作,不用勞駕父母。另外,「言出必行」很重要,要出門就得出門,孩子衣服、鞋子沒穿好,可以到外面再整理。務必讓孩子知道,媽媽早就提醒了出門的時候,自己沒有準備好,是自己的不對,必須承擔責任及後果。

    換句話說,教孩子負責任,「遊戲規則」要清楚訂定,也要切實執行,如果實行時發現問題,父母子女可以彼此溝通,找出最適合的方式,再練習一次。

責任感需要身體才行

  責任感不是只出現在課本中、教條或簡單的故事中,而是要在生活中實行的好特質。如要讓孩子知道負責任的意義,父母親應該知道何時該支持,何時該放手,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。

  舉個實際的例子:讓孩子起床、上學,是很多家庭的困擾,事實上,父母對孩子從起床到出門上學所需要的時間,應該非常清楚。一旦有了這個數字,不妨在這段時間之外,再加上至少十五分鐘的緩衝時間,這樣才會有餘裕。

  父母除應幫孩子設計一段緩衝時間外,如果孩子還是沒辦法起床,父母可以考慮兩點因素:孩子是否太晚睡?孩子是否睡眠不夠?

  每個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不盡相同,有些孩子晚睡可以早起,而且精神充沛,有些則睡了足足八小時,還是睡眼惺忪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,並加以調整上床時間。如果孩子確實需要較長的睡眠時間,父母也不要責罵,可以提醒孩子要早點上床。

  特別是星期天,父母不要勉強孩子睡午覺,否則晚上不容易入睡,影響第二天起床時間,將使得作息大亂。

  孩子起床時間固定後,如果因考試開夜車,早晨起晚了,偶一為之,父母可以幫他忙,或者為他整理東西,或者乘計程車,讓他不致遲到,孩子知道在什麼情形下,父母會幫忙,什麼情況下,必須自己承擔晚起的責任,就更能掌握上學的時間了。

當急驚風碰到慢郎中 

  再談到速度的問題。動作慢的孩子,往往讓父母很困擾,不懂為什麼吃一頓吃飯要吃一個鐘頭?為什麼穿衣服、刷牙,要花兩倍的時間?為什麼大家都就緒了,就等他一個?

  不過,這樣的孩子,對自己的行為可能有很好的規畫,他可能只是因為追求完美而動作很慢。事實上,動作慢的孩子,以有講求精確、詳細的特性,所以除非時間真的不允許,否則不一定要催趕孩子。

  也就是說,如果孩子吃飯、洗澡的動作很慢,由於吃飯、洗澡並不是很重要的事,父母可以不用催他,告訴他慢慢地吃,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。但有時,則要提醒孩子,要配合上父母的時間,但像是上學、上班時,就要提醒他避免遲到。

  換句話說,事有輕重緩急,有些事可讓孩子悠遊自在些,有些事則必須緊急處理,讓父母和孩子間,有良好的互動配合,孩子就不會覺得媽媽總是催催催,彼此都覺得緊張。

  有時候,小孩經過提醒,會有改善的情況,但不久之後又恢復原狀。此時,父母要特別注意的是,「慢」並不是錯,而是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時間觀念──有些事情就是很急不能任意拖延。「慢」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有時必須配合時間的腳步。

 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建立責任感,做事不拖泥帶水,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速率特性,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時間表,彼此良性互動,相互配合,相關的難題就能逐步解決,建立起家庭作息的次序和規律。


要忍心拒絕孩子 延遲滿足欲望

本文取材自《商業周刊》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

什麼都幫孩子處理好,卻讓孩子沒有承擔失敗的能力,而沒有經歷挫折將無法培養自信。

挫折,在孩子學習成長環境和生活中,無處不在;而父母在教養的路上,要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,提升孩子的耐挫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對策因應,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更堅強。

根據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華特‧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在一九六○年代末,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設幼稚園一群四歲孩子,做了棉花糖的測試,選擇馬上吃掉手上的一粒棉花糖,或者如果願意等待十多分鐘的人,可以吃到兩粒棉花糖。

願意等待的小孩,較能面對挫折
研究結果顯示,絕大多數能夠等待獎賞延遲滿足(Delay of Gratification)的小孩,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容易獲得成功。米歇爾認為,能夠延遲滿足的小孩通常擁有較佳的社會適應能力、較好的人際關係,也較有自信、較能面對挫折與壓力。

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,「延緩孩子的滿足欲望,是訓練挫折容忍力的第一步。」

她的女兒兩歲半時,有一次吵著要吃麥當勞,周祝瑛沒有馬上答應,結果孩子一邊哭一邊說:「我要吃麥當勞,」周祝瑛堅持不能讓孩子「要什麼就有什麼」,足足讓她哭了兩個鐘頭之久,最後孩子累了,脫口說出「我要吃蘋果」,她就順勢給了女兒蘋果。

「當一個人肚子餓,而且很餓的時候,他吃的東西最好吃,人的欲望也是一樣。」所以在嬰兒時期,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,要讓他學習等待。周祝瑛說,很多父母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要求,讓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,他的挫折忍受力就會很低。

而當女兒升上國二時,希望擁有手機,於是她讓女兒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比價、分析各款手機的功能、款式和價錢,並寫了一份「手機使用守則」,內容包括如何使用、什麼時間能使用……等,且經過父母和哥哥看過並同意之後,周祝瑛才帶著女兒去買屬於她的第一支手機。由於是期待已久才得到的東西,她發現,女兒對這個手機特別珍惜。

「這是我先拿到的。」小翔把手中的玩具緊緊的抱住。「是我先看到的,我要玩。」茵茵一邊說著,一邊用手拉著玩具不放。

讓孩子自己處理衝突、解決問題
由於獨生子女在家裡的玩具都是獨享的,隨時想玩就玩,因而缺乏分享和等待的經驗,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翁麗芳建議,當孩子之間有衝突和糾紛時,大人不妨坐視不理,可以先冷眼旁觀,看看孩子們怎麼處理解決問題。
當孩子僵持互不相讓時,大人再適時出面:「小翔,茵茵也很想玩,怎麼辦?」「茵茵如果妳先拿到玩具,可是小翔也很想要玩這個玩具時,妳會怎麼辦?」引導小朋友先去同理別人的心情,讓他學會思考如何化解糾紛、解決衝突的方法,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同儕分享、或一同玩樂,而不是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,在生活中學會和別人分享也是人際互動的一環。

「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,」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建議,獨生子女沒有手足的經驗,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,或是師長,可以讓孩子透過和同儕互動過程中的任何衝突、糾紛等挫折,去訓練他學會什麼時候該退讓、什麼時候要堅持。千萬不要總是「讓」孩子,或要孩子一味的「讓」,才能培養孩子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。

讓孩子體驗失敗,從中培養自信
為孩子做得太多,是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最大的問題。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葉郁菁建議父母親要放輕鬆,別對孩子的學習緊迫盯人,孩子跌倒時,要學習自己站起來,父母別急著出手扶他;多給孩子訓練獨立自主的能力機會,在家中分攤做家事的責任。

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廖清碧表示,父母要多給孩子鼓勵面對挫折之外,也要檢視是否目標訂得太高,超出他的能力範圍,試著讓孩子學會降低要求,達到目標有了成就感之後,再一步一步提高目標。

家中受到父母特別關愛的獨生子女,個性好強,通常不太能忍受別人的批評、指責,黃迺毓認為,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,大多是缺乏自信心所致。

她建議獨生子女父母,如果孩子在外面被批評,千萬不要跟著他生氣應和:「他怎麼可以這樣說;,他算老幾。」如果父母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,孩子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。黃迺毓建議父母,不妨就靜靜的聽孩子說,要讓孩子接受別人對他的批評,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、失望,因為生活原本就會有很多的打擊和挫敗。
大人的支持和鼓勵很重要,但過度的讚美和獎勵,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不足。因此當孩子被批評,試著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,自我反省、覺察,了解別人的批評是善意或惡意,學習了解自己感覺良好和不良好的情緒反應,進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,而不會輕易被別人批評的負面情緒而影響。

【延伸閱讀】父母可用的絕招
1. 別急著處理:例如在嬰兒時期,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。
2. 幼兒期最關鍵:幼兒時期是培養耐挫力最關鍵的時期。
3. 延遲欲望滿足: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,是訓練耐挫力的第一步。
4. 傾聽是最好的支持:孩子被批評時,不要跟著他一起辯解,只要靜靜的聽。5. 不介入爭吵: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。
6. 給合理目標:不要給孩子訂太高的目標,不必要求做到完美。

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!

 

觀念偏差:只計成績結果,不問過程手段
3歲起就要奠基: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
品格並不難教:陪伴、鼓勵,可促進溝通效率
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fineprint.php?id=33965

 

100學年度品格共讀計畫

 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zmjhsokido/pin-ge-yue-du-ji-hua-1/100xue-nian-du-pin-ge-gong-du-ji-hua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迷迭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